关于2023年度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9浏览次数:

一、总体情况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机构情况

2023年,全区(不含乡镇,下同)行政事业单位独立编制机构234家,其中行政单位63家,事业单位171家。

2.资产负债情况

截至2023年底,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95.36亿元,负债总额23.11亿元,净资产总额172.25亿元

3.资产分类情况

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长期待摊费用八个类别。其中:流动资产35.10亿元,占比17.96%;固定资产17.50亿元,占比8.96%;在建工程16.05亿元,占比8.21%;无形资产0.61亿元,占比0.32%;长期股权投资0.02亿元,占比0.01%;公共基础设施124.23亿元,占比63.58%;政府储备物资0.01亿元,占比0.01%;长期待摊费用1.82亿元,占比0.93%

4.资产收益和处置情况

2023区资产收益2677.90万元。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收益1714.18万元,事业单位资产收益963.72万元。

(二)企业国有资产

1.国有企业概况

截至2023年底,全区国有全资及控股企业共计118户,资产总额1432.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87亿元。

2.国有资产布局和分配情况

截至2023年末,全区企业国有资产净额总量为323.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02亿元,第二产业0.35亿元,第三产业322.92亿元。从行业分布看,全区企业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业、投资与资产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和市政设施管理等行业。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土地资源情况

根据2023年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国家下发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2023年末全区国土变更调查土地总面积53386.06公顷(533.8606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面积23212.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8%,国有土地中,湿地12.04公顷,耕地620.90公顷,园地187.57公顷,林地1508.72公顷,草地185.1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116.1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88.76公顷,水工建筑用地92.91公顷,水域7132.71公顷,其他67.18公顷。

2023年,全区完成农转用及土地征收报批面积180.4293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36.6027公顷(耕地98.5909公顷);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443.08公顷,其中:商服及住宅用地52.9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02.40公顷,其他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287.78公顷。全区出让国有建设用地154公顷,土地出让合同价款43.86亿元。

2.矿产资源情况

截至2023年底,区建筑用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为144.27万吨。

3.水资源情况

根据《2023年越城区水资源公报》,2023年全区总水资源量为3.79亿立方米,比上年(5.25亿立方米)偏少27.9%,比多年平均(5.10亿立方米)偏少25.8%;全区平均年降水量1273.7毫米,比上年偏少14.1%,比多年平均偏少12.0%;全区总用水量3.08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08亿立方米;全区总耗水量1.98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4.5%;全区年退水总量为0.65亿吨,其中年入河退水量0.36亿吨。

4.森林资源情况

全区林地面积18.8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3.65万亩、竹林地3.51万亩、灌木林地0.25万亩、其他林地1.41万亩。全区森林面积19.24万亩,森林覆盖率26.01%。全区共有1个国有性质的林场(会稽山林场),林地总面积1.02万亩。全区活立木蓄积97.19万立方米,以乔木为主,乔木蓄积为88.19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0.74%

二、管理情况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

1.健全国企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意识,国企基层党组织整建制划转国企工委管理归口管理,共党支部13个,党员235名。升级城发集团党支部为党总支,推动区公用事业集团党委下属9党支部撤并整合等国企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组织带头人,完成区文旅集团机关支部改选工作

2.严格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对国有企业的立、变更调整进行审核报批,实行产权登记动态管理。指导国有企业股权接收划转整合,及时审批拨付到位注册资金,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严格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审核及收益收缴。

3.深度推进主职主业整合。立足主职主业,按照主业突出、专业经营、规模运作的总体思路,推动全区市政园林、环境卫生等公用事业优化整合,做大公用事业集团,促进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巩固和深化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监管改革成果,创新突破打造区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区国投集团,有力填补全区专业化国有资本运作领域空白。

4.构建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差异化分类考核原则,制定了《越城区区属企业综合考核实施意见及指标体系》,构建可衡量、可检验、可量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行经营业绩考核与负责人薪酬挂钩,制定出台绍兴市越城区国有企业负责人等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强化企业负责人等经营管理人员责任,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动力。

5.提升国有企业信用评级。通过集团重组、资产盘活,进一步提升全区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2023年,区国投集团成功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区文旅集团和黄酒小镇建投公司分别完成AA信用评级工作。

6.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制定《绍兴市越城区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更好发挥绍兴市越城区产业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我区产业基金已累计直接或间接投资137个项目。

(二)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

1.抓规划引领,自然资源空间格局取得新成效。围绕首位立区,幸福越城的总体目标定位,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编制完成越城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越城区全域空间战略规划,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启动乡镇级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全区26个村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预案,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和吼山风景名胜区总规编制工作。

2.抓基础调查,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全区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深入推进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持续加强数字赋能管护,以全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系统、高位高空鹰眼监控系统为基础,打造多跨协同的河湖数字化服务和监管系统—“鉴水河长模式,有效提升了河湖安全健康和河湖管理能力。

3.抓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机制达到新高度。优化耕地资源保护,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2023年全区共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6个,全面落实田长制,设置县乡村三级田长,建立耕地保护巡查员队伍,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化水资源保护,以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指标为前提,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开展年度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顺利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验收。强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森林防火野外火源管理及巡护,全年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双提高。

4.抓节约集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开创新局面。继续实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优化细化行业分类,建立完善工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实现工业项目100%“标准地出让。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全面完成2023年度绍兴市节水行动分解任务,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通过省级评审。厉行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禁止新开发储量规模为小型及以下的矿山,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实施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严禁越界开采。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强化管理,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随着体制调整和区属国有企业机构逐步完善,区属国企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抓党建责任、优化实现路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党建效能。配齐配强党建工作力量,有条件地开展阵地建设,全面提高基础党务工作质量

(二)优化布局,加快市场转型。进一步加强越城区、滨海新区、镜湖新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国有企业间的统筹和联动。积极对外拓展空间,布局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加大直接投资、产业基金、战略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布局产业生态,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

(三)用好抓手,盘活资产提质增效。抓实政府虚拟公物仓打造,打破各部门之间国有资产分散沉淀、内循环缺乏有效整合的瓶颈,持续深化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资产共享共用、调剂使用等环节一体化管理。针对国有资产盘活,投入重要力量和精力,列出大额可盘活资产清单,分类处置利用,确保国有资产全口径有效盘活,提升资产质效。

(四)挖掘空间,力争森林覆盖率不下降。在城市发展和绿化造林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强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林地用途管制,集约节约使用林地;另一方面增扩造林空间,开展森林提质增效,通过绿化造林、矿山复绿、抚育管护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尤其是向城市建设绿地空间延伸,提升原有绿化标准,增加造林比例,以达到增加森林面积的目的。

(五)集约利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强土地出让工作,结合最新政策导向,打破固有思维,满足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探索鼓励推行第四代建筑,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在确保公平公开的基础上,按个性化、差异化编制规划条件,实现高端化住房产品的供给。探索打造地方国企+民企深度合作模式,同时加强拆改做地,保障土地市场。


信息来源: 行政科